寻求增量:互联网公司的本能

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,不进则退,他们总是有让自己不断扩张的趋势——这是股东、投资者逐利、希望看到公司市值上升的心理所导致的。

笔者按:笔者同一位正在一家名为“八比特跳动”的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学长聚餐,聚餐时聊到了以下内容。

笔者:学长,最近“八比特跳动”的校招情况如何?我听说最近互联网公司的行情都非常不好,Head Count(职位空缺)也非常的少。具体到“八比特跳动”是什么情况呢?

学长:你错啦,“八比特跳动”去年营收了 800 多亿美元,总的来说“八比特跳动”这家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还是非常好。目前公司确实裁人裁不少,但是首先裁员是看部门的,你比如最近飞书就裁员裁的非常狠。你知道吗?飞书这一个产品,一共有八千个人在做,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。整个推特一共也就八千来人吧,飞书这个项目很明显有人员冗余。

笔者:我听说飞书最近在做商业化,我自己在使用飞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体验,原先免费的功能现在付费了。这有助于缓解飞书裁员的现状吗?

学长:不太现实。首先第一点,飞书的定位其实是有问题的,你想想飞书是让员工爽了,但是买的人是谁?买的人是老板啊!飞书自己的 slogan 就是“先进团队,先用飞书”,自我定位就是一个协作工具,而不是一个管理工具。飞书对于老板的吸引力实在是很有限。而且,这类软件还有一个通用问题:数据安全和定制化。你看像是汽车、金融、一般制造业……这么多行业,每个行业要做的解决方案都不一样,你可以给每一个行业都去做一个解决方案,然后安排专人去做对接,这么做的话,你的人效根本上不去。

学长:而且飞书有整整八千人啊,你想想,譬如有个两百万的单子,大概也就够几个员工吃一年,你说销售的压力大不大?更别说给公司赚钱了。归根到底,飞书的人效,ROI(投资回报率)太低,裁员是无可避免的事。研发(开发者)的情况稍微好点,你的小组被解散了之后你还有机会被活水(指派到其他部门),对于产品这些角色来说,他们被直接裁员的概率更大。不过对于研发来说,被活水到别的部门也是会对职业前景造成很多影响的。

笔者:那比如一个产品做不下去了,企业怎么评定要裁员哪些人,对于我们这些开发者来说,互联网怎么去认定一个研发的绩效呢?

学长:其实,你作为一个研发干的好不好,会不会被裁员,主要还是取决于你的 leader 怎么想。“八比特跳动”里面的团队的 leader 往往是研发,平常 leader 就会给你指派任务,然后他们在绩效评定的时候有最终的话语权——其实对于研发来说他们的绩效评定并没有特别客观的标准,主要还是看你的 leader 觉得你靠不靠谱。其实你看,在互联网大厂里面,一个研发他自己的前途,除了和他本人的能力以外还和自己在做的产品的前途息息相关。譬如你进了一个增量特别高的产品里面做研发,可能你就是按部就班的把所有的开发任务都做完,但是你的职业生涯跟着这个产品一起成长,最后这个产品有前景、增长特别快,给公司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利润,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公司成长起来,获得很多利益。

学长:相反的,如果一个产品它本身没有办法带来增量,那么即便你一个研发做的再好,你也很难在公司里成长出来。我们还是拿飞书举例子,飞书这个项目从研发的角度来看,他们使用的技术栈是非常激进的。而且,飞书的各项功能确实做的也非常不错。但是这有什么用?飞书这个产品卖不出去,那么这些个研发也很难获得成长。所以,作为研发,跟对正确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。可能你想说“没有功劳,也有苦劳”,我们研发写了这么多代码,干了这么多活儿,这些个代码摆在这里。但是股东、投资者是不会乐意看到这种情况的,他们绝对不希望公司的管理者给没有用的产品烧钱。

笔者:股东、投资者是希望互联网公司一直产出利润吗?

学长:不准确。股东、投资者可不指望着吃公司的分红,他们最看重的是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的市值,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他们手上的股票变得越来越值钱,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互联网公司的不断扩张。 如果一个产品他还有扩张的潜力,他能够增加市值、带来增量,那么这个产品他就会被互联网公司看好;但如果一个产品已经变得死气沉沉、不能贡献出更多的增量,那么这个业务就容易发生萎缩。况且,你看现在的技术也在不断迭代,完成一个业务所需要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少。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,不进则退,他们总是有让自己不断扩张的趋势——这是股东、投资者逐利、希望看到公司市值上升的心理所导致的。从根本上来说,相比于“存量”,互联网公司更看重“增量”——一个产品增长的潜力。

学长:我觉得,我们这些研发不仅要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技术,更要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的路,看看自己在做的东西是否有前景。

笔者:受教了。